三胎政策实施后,生育率一直是大家很关注的问题。而现在年轻人找工作难,结婚生子也不敢轻易尝试。
但北大教授却建议,没工作的年轻人可以先结婚生子。
作为人口经济学家,他多次呼吁关注生育问题,这番言论也引发了热议。
网友大多持着“结婚生子也要钱,没工作哪来的钱?”这一态度
对打拼的打工人来说,“没工作就结婚生娃”太脱离现实。
专家担忧生育率暴跌,年轻人苦恼毕业即失业,人生难题到底怎么解决?
01
当“先成家”撞上“没钱养家”
work
展开剩余85%在刷到教授的这个建议时,我特意去查了组数据:
某招聘平台显示,2024届毕业生平均求职周期延长至6.8个月。
而在育儿成本调研里,二线城市养育一个孩子到18岁的平均支出超过60万。
某招聘平台显示,2024届毕业生平均求职周期延长至6.8个月。
而在育儿成本调研里,二线城市养育一个孩子到18岁的平均支出超过60万。
这两道坎叠在一起,让“没工作就生娃”成了悬浮的空中楼阁。
网上也有太多类似真实案例:95后女生小林和男友恋爱7年,本计划2023年结婚,却在筹备婚礼时发现,光是老家办酒席的钱就够两人半年房租。
她苦笑:“连独立生活都勉强,拿什么组建新家庭?”
民政部的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——去年全国结婚登记人数跌破700万对,创37年来新低,其中超60%受访者直言“经济压力太大”。
在专家的建议里,隐藏着一个被忽视的真相:生孩子早已不是“吃饱穿暖”的粗放模式。
更现实的是,职场对生育女性的隐形歧视——某互联网大厂HR私下透露,同等条件下,已婚未育简历的淘汰率比未婚者高32%。
02
撕开“先成家后立业”的滤镜
时代早已换了规则
work
父母那一辈人,20岁进厂,攒几年工资就能盖房娶媳妇。
现在的年轻人,光是还清助学贷款就得三五年。
身边的程序员朋友,年薪50万却不敢跳槽,因为“断缴社保连慢性病药都开不起”。
这种情况下,别说生娃,连宠物医疗账单都能让人失眠。
北欧国家生娃即享480天带薪产假,育儿津贴覆盖奶粉开支。
反观我们不少中小企业连法定产假都打折扣,更别提灵活办公、远程协作的配套机制。
杭州一位二胎妈妈就算过账:休完产假返岗,原岗位被替代,降薪40%。
这哪是“成家”,分明是给人生加了高风险杠杆。
某高校调研显示,78%的00后将“经济稳定”列为婚恋首要前提,远超“年龄到了”这类传统因素。
年轻人不是拒绝成长,而是在不确定性中学会了理性。
03
普通家庭如何生存
work
第一步:重构人生时间表
大环境艰难,但普通人依然能找到解法。
不必困在“到龄必婚”的框架里。
32岁的服装设计师晓雯,专注事业五年后创立工作室,经济独立后反而遇到更契合的伴侣。
她常说:“把自己活成底气,关系才不会沦为生存依附。”
第二步:善用公共资源“平摊成本”
一线城市的社区图书馆每周都有免费绘本课,某些三甲医院会定期开设公益育儿讲座。
广州某宝妈社群也会共享闲置婴儿车、玩具,一年能省下近万元。
关键在于主动挖掘——许多城市已推出育儿消费券、多孩家庭公租房优先政策,这些红利该薅就得薅。
第三步:灵活分工“打配合战”
双职工家庭可尝试“错峰发展”。
曾经就有一对南京的夫妻约定:前三年丈夫主攻晋升,妻子转岗清闲岗位兼顾育儿;等孩子上幼儿园后,再角色互换。
这种弹性策略让家庭收入稳步增长,职业断层风险也降到最低。
第四步:关注政策红利
2025年起,多地加码生育支持:长沙三孩家庭每月补贴500元,深圳多孩家庭优先分配保障房,部分省份延长配偶陪产假至30天。
这些政策细节虽不完美,但抓住窗口期合理规划,能实实在在减轻负担。
结婚生娃是人生大事,急不得也慌不得。与其被专家建议裹挟,不如先夯实经济底盘,把日子过出自己的节奏。
普通人的智慧,从来不是盲目追赶,而是在认清现实后,依然能把生活经营得热气腾腾。
点击 👇 下方卡片,领取北美外教1对1试听课
VIPKID英语,学练测评一体化,为您提供一站式英语学习方案
6大亮点匹配您的学习需求:
❖精选北美优质外教,100%来自美国和加拿大;
❖打磨11年教材体系,让孩子听得懂、学得会;
❖翻转课堂模式,课前-课中-课后;
❖效果保障,150万+学员效果保障;
❖退费保障,随时可以申请退费;
发布于:北京市